Robotaxi再度站上浪潮之巅,掀起资本热潮,独角兽相继敲钟上市,行业头雁狂揽400亿巨额融资。
无人驾驶技术走向成熟,科幻照进现实,Robotaxi驶进大街小巷,成为饭桌上的热点话题。
智能车参考联合量子位智库,共同推出《Robotaxi2024年度格局报告》,梳理Robotaxi的组成要素、技术进展、商业化进程,全景式展现Robotaxi玩家和地区格局。
技术上,摆脱高精地图依赖,实现无图NOA(领航辅助驾驶),转向技术架构的端到端。
体验上,从拼「开城」,到卷「全国都能开」,再到「车位到车位」,实现产品体验上的端到端,用户的智能驾驶可用范围和时段不断增长。
综上,以开启公测,品牌用户能广泛体验的最高能力为依据,我们将国内市场的玩家划分为四个代际:
L2+体验不断拔高,行业开始瞄向L3进军,逐渐具备L3的技术基础、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。
其中,售价15.58万的小鹏MONA M03580 Max是2024上市车型中,高阶智驾普及的代表者。
其将于2025年春节后交付,直接击穿具备「全国都能开」能力的量产车售价地板,打响2025高阶智驾普及第一枪。
软件层面,在前端感知部分,由于高精度地图存在成本和更新速度等问题,行业逐渐摆脱高精地图的依赖,「无图NOA」已成为主流。
AI司机也是如此,评价其总实力,既要看现在具备的能力,还要关注背后的数据规模资源——面向未来的潜力。
实现能力:是不是具备领先一代/次世代高阶智驾能力——「车位到车位」与「全国都能开」
最后结合实现能力、上车规模、开城规模,从行业全局角度,玩家格局现状如下:
端到端取代了传统算法中,数据在感知、决策、规划各个模块之间传递的过程,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损失和延时。
加速算法迭代,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持,但更海量的数据对云端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云端算力规模,影响着智能驾驶技术迭代速度,根据公开数据,智驾玩家云端算力规模如下:
数据是智能驾驶迭代的加速器,直接决定数据获取的要素就是搭载智能方案的量产车销量。
而智驾产品是不是标配、是否免费以及企业是否提供智驾保险都影响到数据的积累:
此外,在报告中,智能车参考与量子位智库认为,还存在别的影响智能驾驶迭代的因子,比如激光雷达路线及其成本:
随着技术进步及量产规模扩大,激光雷达售价在2025年有望下探至1500元,带动激光雷达进入「千元机时代」。
成本降低有利于激光雷达在20万元以下的量产车落地,规模化上车也将促进更多智能驾驶产品向更高等级迭代。
基于2024年的格局梯队,结合迭代关键要素,2025格局推演的线索基本齐备。
算法、算力、数据是智能驾驶产业迭代的关键要素,同时也是智能驾驶格局变动的加速度因子。
智能车参考与量子位智库认为,以2024格局为基础,在算法、算力、数据层面有积累优势或长期投入的玩家,更有可能是在新一年脱颖而出,改写产业格局。
Robotaxi,即无人驾驶出租车,从组成部分来看,Robotaxi共有三大组成要素:
通用型玩家是指一套技术方案,高度复用,可应用于L2和L4/L5级无人驾驶。
一类是特斯拉、小鹏和通用,既供应Robotaxi车辆,也亲自下场研发无人驾驶系统,自建运营平台。
一类是第三方出行平台,包括滴滴、如祺出行、T3出行、享道、高德地图、百度地图、曹操出行、Uber、lyft等。
因此,Robotaxi的发展格局可以分别聚焦无人驾驶技术公司和地区来展现。
无人驾驶技术公司的格局,主要从技术实力、运营积累和商业化进度等三大维度展现。
有安全员,是Robotaxi落地的第一个阶段,该类玩家的技术不足以实现无人驾驶。
无安全员,意味着无人驾驶技术基本成熟,该类玩家可实现无人驾驶。但是无人驾驶,并不等同于车辆无人监管。
5G云代驾:按照1:N的人车比配备远程安全员,必要时会远程接管车辆,代表玩家是百度Apollo。
远程指令协助:人类不直接接管车辆,而是向车辆发送信号指令,调整车辆系统。代表玩家是Waymo。
然后是运营积累,从数据上更直观地反映出Robotaxi玩家的技术水平,也影响着无人驾驶算法迭代速度。
随着Robotaxi的技术发展和舆论关注度提高,Robotaxi头雁如Waymo在数据披露上频率增高,且更细化,弱化历史总里程,强调最新周订单数、周全无人驾驶里程。
最后是商业化水平,大部分Robotaxi玩家都已收费运营,开启商业化落地:
行业头部预计将在2024年年底实现收支平衡,2025年实现盈利,迎来无人驾驶商业化曙光。
综合技术实力、运营积累和商业化进程,当前Robotaxi玩家综合格局如下:
综合成熟度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,国内城市Robotaxi运营成熟度Top10如下:
软件方面,在车端算法上,行业头部2024年转向端到端模型,用AI模型解决除控制外的大部分无人驾驶任务。
在云端则引入了世界模型,通过合成数据模拟仿真训练自动驾驶算法,减少真实路测依赖。
硬件性能决定软件算法的天花板,同时也影响着整车成本。受益于国内智能车产业蓬勃发展,国内Robotaxi玩家在激光雷达上有天然的成本优势。
国内Robotaxi有关政策逐渐完备,逐渐建立起Robotaxi从准许上路到全无人商业运营、包含责任承担等细则在内的政策体系。其中北京、武汉、广州、上海、深圳、重庆等城市走在前列。
最后是商业化运营,对Robotaxi起到了辅助作用,包括车队维护、后台运营、优惠策略等,刺激Robotaxi营收增长和支出改善。
从远期来看,Robotaxi相比传统出租车,在成本和收入两端都更具优势。
成本方面,Robotaxi节省了人力成本,这是传统出租车经营成本的大头。
马斯克预判,Robotaxi的经营成本将低于0.2美元/英里,即每公里经营成本不到1块钱。
营收方面,Robotaxi不需要休息,可实现7*24小时全天候运营,承接更多订单,且车辆的私密性、驾驶的平顺性优于传统出租车,因此随技术发展和政策放开,以及商业化运营趋于完善,Robotaxi将逐渐取代传统出租车,成为出行服务的主力。
根据量子位智库基于公开数据测算,预计到2030年国内Robotaxi渗透率在将达50%,订单量超171.9亿,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00亿元。
而随着市场发展壮大,除了头雁如Waymo、百度Apollo等公司外,也将涌现出新的明星:
比如刚刚官宣进军Robotaxi的特斯拉,以及被英伟达、微软和软银等巨头共同看好的Wayve。